基于类器官3D培养的何首乌易感物质肝毒性评价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2017)

引用 5|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采用液滴重叠法构建类器官3D培养模型,评价何首乌易感物质顺式二苯乙烯苷(cis-SG)的肝损伤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2D培养肝细胞模型,所构建的类器官3D培养模型的L02细胞和HepG2细胞白蛋白表达分别提高2.5和6.7倍;在第21天时,尿素生成水平分别提高8.3和15.5倍,且HepG2细胞构建的类器官模型显著优于L02细胞;相对于2D培养肝细胞模型,HepG2细胞构建的类器官模型的药物Ⅰ相和Ⅱ相代谢酶表达量显著上调,如CYP2C9、CYP3A4和CYP2D6表达上调分别为381.9、87.0和312.6倍,药物转运体相关基因也明显上调,提示所建立的类器官3D培养模型的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显著优于普通2D培养肝细胞模型.肝毒性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2D培养肝细胞模型,类器官3D培养模型可以更灵敏地评价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阳性药物的毒性差异,且在类器官3D培养模型上重复给药评价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显著低于单次给药方式;何首乌易感物质cis-SG在普通2D培养肝细胞模型未检测到IC50,在类器官3D培养模型上单次给药方式的IC50是肝毒性阳性药环孢霉素的1.9倍,而其光学异构体反式二苯乙烯苷(trans-SG)的IC50比cis-SG高4.1倍,与前期整体动物水平的毒性强弱基本一致;cis-SG在类器官3D培养模型上多次给药方式的IC50进一步降低,提示长期用药可能增大何首乌肝损伤风险.综上,何首乌易感物质cis-SG对类器官的肝毒性大于trans-SG;类器官3D培养模型可长期培养且保留更多的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适用于中药成分低浓度、长时间暴露产生肝毒性评价和机制研究.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