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后液化性坏死原因分析及处理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18)

引用 1|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后消融区出现液化性坏死的可能原因及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微波消融治疗的3480枚甲状腺结节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术后消融区液化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处理方法与结果.结果 3480枚甲状腺结节中,18枚(0.52%)微波消融术后消融区出现液化性坏死.18枚(100.00%)甲状腺结节术前最大长径均≥2.5 cm,位置均紧邻甲状腺包膜,术中均采用热阻断血流法,液化性坏死发生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比例均在正常范围.18例术后消融区发生液化性坏死的患者均临床痊愈,其中2例口服抗炎药即自行消散,消融区局部未作处理;10例行手术切开清除消融区液化性坏死物,14~26 d后切口愈合(2例颈部皮肤形成明显瘢痕);6例行超声引导下扩开消融针穿刺窦道引流,10~20 d后液化坏死物消散,皮下窦道愈合,颈部均无瘢痕形成.16例患者行液化坏死物标本细菌培养,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术后消融区凝固性坏死组织液化是一种无菌性过程,可能与结节体积大、位置贴近包膜、热阻断血流有关,"液化与吸收失平衡"假说或许为探索其潜在机制提供线索;超声引导下扩开穿刺窦道可成功引流坏死物并避免颈部皮肤形成瘢痕.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