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剪切力下调PPAR信号通路参与BALB/c小鼠局部血管早期病变的实验研究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ial University(2015)

引用 0|浏览6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研究局部血流低剪切力对BALB/c小鼠局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左侧颈总动脉套管植入术造成局部血流剪切力变化.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普通饮食)、模型1组(n=10,套管植入术+普通饮食)、模型2组(n=10,套管植入术+高脂饮食).术后喂养8周,监测小鼠体重,颈总动脉超声测量术后3d和术后8周左、右颈总动脉血流峰值、血管舒张末内径及剪切力变化,检测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颈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测量血管中膜厚度,透射电镜观测颈总动脉内皮细胞、内皮下超微结构.芯片比较小鼠低剪切力区与自身正常剪切力区血管段基因表达谱变化,GO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与细胞迁移及增殖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变化并行实时定量PCR(quantificational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验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1组小鼠术后8周体重及血脂均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2组小鼠术后8周体重增加明显,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升高(P<0.05).模型1、2组左侧颈总动脉套管近心端呈低剪切力变化,HE染色可见内皮细胞不同程度损伤,血管中膜增厚,无脂纹和斑块形成;电镜下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空泡化形成,内皮下未见脂质空泡和脂滴堆积.合并高脂喂养加强了低剪切力导致的血管病变.芯片检测提示与自身正常剪切力血管段相比,低剪切力血管段标本呈现miR-27a上调(>2倍),PPAR信号通路下调,MAPK、TGF-β、PI3K/Akt及NF-κB信号通路上调,包括TGFB2、END1、CTGF等促细胞迁移及(或)增殖的基因上调>2.0倍.QRT-PCR验证结果显示:相比于自身正常血管段,在低剪切力血管段中PPARG下调0.14倍,TGFB2和EDN1分别上调2.51倍和1.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4),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符.结论:BALB/c小鼠颈总动脉套管植入术后8周,与正常剪切力血管段相比,低剪切力血管段局部见内皮细胞损伤及中膜增厚,提示局部低剪切力变化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因素,可能与其血管壁局部PPAR信号通路下调后引起的促细胞增殖、迁移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