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技术演变及对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的思考

Chinese Journal of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Science (Electronic Version)(2013)

引用 0|浏览10
暂无评分
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临床类型包括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我国曾为乙肝的高流行区。为控制乙肝,我国自1992年开始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并于2009~2011年开展对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1992~2009年,我国共有9200万人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免受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其中预防慢性HBV感染2400万人,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引起的死亡430万人。然而,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仍约有9300万人,且每年新发HBV感染者达10万之多。全球每年乙肝相关死亡的病例中,近半数来自于中国。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乙肝及其相关疾病仍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