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种群 生物学及海拔分布特征

Scientia Silvae Sinicae(2017)

引用 3|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掌握黄腹角雉模式产地种群的个体参数、性别比、年龄结构和海拔分布等生物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积极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区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分别采用3种调查方法:1)样线观察法.2004年4月—2014年12月,在研究区布设总长度约80 km的调查样线7条.2)繁殖季节前期套脚捕捉法.于2006年2月、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捕捉标记黄腹角雉个体26只.3)红外相机照相法.2010年4月—2014年8月,选择82个地点安装红外线触发照相机,每个位点监测时间不少于8个月.[结果]1)黄腹角雉繁殖前期,雄性成年个体体质量为1210~1500 g(n=15)、体长470~600 mm(n=5),雌性体质量1030~1384 g(n=7)、体长390~492 mm(n=5).2)样线调查法性别比为雌:雄=1:1.26,该方法易将雄性亚成体误判为雌性;捕捉标记法雌:雄=1:2.25,由于繁殖季节雄性黄腹角雉防御性行为明显增强,可能导致雄性被捕获率高;红外相机照相法可以通过照片和视频仔细分辨来减少性别的误判,其雌:雄=1:1.60的结果应当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3)根据照片确认的131只黄腹角雉,其中雄性成体47只、亚成体20只,雌性成体29只、亚成体13只,幼鸟22只,结合黄腹角雉的性成熟年龄和预期寿命等因素,认为研究区的黄腹角雉种群属于稳定增长型;假设被拍摄个体占实际种群数量的1/4,则研究区黄腹角雉繁殖群应大于100对.4)红外相机监测显示,研究区海拔1600~1800 m处的森林是黄腹角雉的核心分布区,这一区域拍摄到黄腹角雉的有效机位数占93.33%、个体数占总数的39.69%,海拔1200~1400 m、1400~1600 m和1800~2000 m范围的有效机位介于58.33%~69.23%之间,个体数分别占总数的12.98%、22.90%、16.03%,海拔800~1000 m、1000~1200 m、2000 m以上范围的3个海拔梯度有效机位数介于20%~40%之间,累计拍摄到的个体数占总数的8.40%,海拔800 m以下没有拍摄到黄腹角雉个体.[结论]研究区内保存有国内目前已知最大的黄腹角雉种群.进一步加强种群的研究监测,对维护这一全球性濒危雉类的安全十分重要.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endanger pheasant,sex ratio,population of Cabot's Tragopan,age structure,altitude distribution,Jiangxi Wuyishan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