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紫花苜蓿品种在东北地区的抗寒性评价及与根部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关系分析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2020)

引用 1|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产地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品种的抗寒性,并分析其与根部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试验选择在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开展,选取38个国内与国外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对比研究,依据不同品种越冬后的存活植株评分进行抗寒等级分类,并分析根部的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与存活植株评分相关性.结果 表明:38个品种的抗寒性分为极不抗寒(Ⅰ)、不抗寒(Ⅱ)、较抗寒(Ⅲ)和抗寒(Ⅳ)4类,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引进的品种抗寒性较差,在东北地区基本无法越冬,而以东北地区选育为主的部分国内北方品种抗寒性表现较好,适宜在本地种植.不同抗寒类别的紫花苜蓿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极不抗寒(Ⅰ)的蔗糖含量与抗寒(Ⅳ)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高于极不抗寒(Ⅱ)和较抗寒(Ⅲ);淀粉含量在极不抗寒(Ⅰ)和不抗寒(Ⅱ)中极显著高于较抗寒(Ⅲ)和抗寒(Ⅳ).相关性分析表明,存活植株评分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淀粉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说明具有较高抗寒能力的紫花苜蓿品种入冬前的根系中具有较高可溶性糖和较低淀粉含量,二者可视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而蔗糖与苜蓿抗寒性的关系并不明确,不能成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