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go的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结构的变化特征

Journal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2019)

引用 2|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利用2007-2016年Argo温度剖面浮标资料,计算西北太平洋柔鱼作业渔场垂直剖面海水温度和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西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同期渔获数据,分析其中心渔场与垂直水温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 表明:柔鱼渔汛期为每年的5-11月,其中8、9月是盛渔期,渔场位置相对集中,为150°E~ 160°E、39°N~45°N,CPUE超过2t/(d·v);8月前和9月之后渔场相对分散,CPUE相对较低.渔场海洋温跃层上下界对应的海水温度,0~50 m和0~100 m水层温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水层的水温温差从7月份开始逐步拉大,△T0-50m的平均温差达到了5.17℃,△T0-100m的温差为7.68℃;温差幅度最大值中△T0-50m出现在9月,为9.89℃;△T0-100m出现在9月,为12.64℃;10月和11月△T0-50m、△T0-100m逐步减小.在160°E以西海域,西部传统渔场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处在20~ 50 m,对应海水温度范围在4 ~17℃;下界深度位于150 ~ 230 m,得出对应的温跃层下界的海水温度范围为3~11℃.渔场垂直水温结构△T0-50m、△T0-100m的值越大,CPUE越高,表明在温跃层水温降低幅度越大,柔鱼资源集聚密度越高,渔获量越好.对渔场垂直水温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为西北太平洋柔鱼的渔情预报和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