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和质量对玻璃电子顺磁共振测量的影响

Journal of Radiation Research and Radiation Processing(2018)

引用 0|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检测相同质量玻璃样品在谐振腔不同位置的电子顺磁共振(EPR)信号强度和Q因子,以及EPR信号强度和Q因子随质量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距谐振腔中心长度的变化,EPR信号强度的变化呈正态曲线型:样品在谐振腔中心位置时,EPR信号强度最强,并以此为轴,两侧距离中心越远,信号敏感度逐渐下降,EPR信号强度则越小;谐振腔≥4 mm或≤?4 mm处的EPR信号开始严重失真;相比正向位置的EPR信号强度和Q因子,负向对称位置的结果均偏高;质量增加,EPR信号强随之增加,单位质量EPR信号强度也缓慢增加,但100 mg左右达到饱和;Q因子随质量增加而减小,随不同位置、不同方向而有所变化.兼顾信号强度、信噪比最大化与质量效应、位置效应最小化,得出最优检测位置为谐振腔中心(±2 mm),最佳样本质量则应≤100 mg.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