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氧化锆陶瓷微观结构和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

wf(2017)

引用 5|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机械-化学性表面处理对氧化锆陶瓷表面微观形貌、结构及组成的影响,比较不同表面改性后的氧化锆陶瓷与人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方法选择氧化锆陶瓷(IPS e.max ZirCAD),切割并烧结形成长6 mm、宽6 mm、高5 mm瓷块126块,随机分为7组,每组18块,分别进行如下处理。A组:不处理,对照组;B组:50μm氧化铝喷砂;C组:50μm氧化铝喷砂+30μm二氧化硅蚀刻;D组:50μm氧化铝喷砂+30%硅溶胶涂层;E组:110μm氧化铝喷砂;F组:110μm氧化铝喷砂+30μm二氧化硅蚀刻;G组:110μm氧化铝喷砂+30%硅溶胶涂层。每组随机抽取2个试件,分别用表面粗糙度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Ra),X射线衍射(XRD)观察表面晶相结构,能谱分析仪(EDX)分析表面化学元素组成,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微观形貌。收集70颗人离体第三磨牙制备成牙本质平面。使用双固化树脂水门汀将氧化锆试件与牙本质平面粘接,万能试验机进行剪切粘接强度(SBS)测试。采用SPSS 17.0软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表面处理后的氧化锆陶瓷R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表面处理后都发生了四方相(t)到单斜相(m)的晶相转换,且热处理后的m相体积分数最多。表面改性后化学元素组成发生变化,EDX结果显示硅涂层后,硅元素含量显著升高,Zr、Y、Hf减少。SEM图像显示,氧化铝喷砂后的氧化锆陶瓷表面出现一些微小断裂、晶界消失;硅溶胶薄膜烧结后体积明显收缩,可见裂纹与剥离。不同表面处理组的粘接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F和G组SBS值最大,其次为C和D组,显著大于B和E组(P<0.05),对照组的SBS值最小(P<0.05)。结论氧化铝喷砂、硅粉蚀刻、硅溶胶涂层法可显著改变氧化锆陶瓷的表面形貌、结构和组成,有利于氧化锆陶瓷与牙体组织粘接时形成微机械嵌合与化学结合作用。氧化铝喷砂后硅涂层处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表面改性方法,可显著提高氧化锆陶瓷与牙体组织的粘接强度。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