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城镇化与膳食结构变化的影响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20)

引用 7|浏览18
暂无评分
摘要
粮食生产格局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亦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生产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南北格局发生变化,"北移"特征明显.1980年南方省区粮食产量占比60%,北方省区占比40%,到2015年北方省区占比56%,南方省区下降为44%;二是东中西部粮食生产呈现"东缩中扩"特征,东部沿海省区粮食生产明显萎缩,中部粮食生产呈扩大态势.1980年东中西部粮食占比分别为38%、36%和26%,到2015年则为27%、46%和27%;三是粮食生产空间集中度增大.1980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总产量占比为69.27%,到2015年达到76.18%,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力增强.城市化快速发展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东中部和南北方粮食播种面积此消彼长,增减幅度在7%–8%之间.膳食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格局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粮食消费总量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从1980年的82%下降为2015年的68%;另一方面,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人口直接消费的粮食减少,动物消费的饲料粮扩大.表现为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占比下降,饲料粮(主要是玉米)种植面积占比从1980年代的20% 增大到36%.未来随着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立,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将合理回归,饲料粮需求持续增加但生产扩大的空间有限.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Urbanization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