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冷损伤后的病理改变与基因表达谱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0)

引用 0|浏览1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在非冻结性冷损伤后,坐骨神经以及L4、L5、L6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以及mRNA转录谱的变化,初步探讨周围神经冷损伤及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右侧坐骨神经冷损伤(4℃,2 h),对照组左侧坐骨神经同样方法暴露,但不给予冷处理.分别于冷损伤后1,2,3周取两侧坐骨神经和L4、L5、L6的DRG,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结合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研究DRG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谱.结果 神经病理显示,坐骨神经冷损伤后第7天时,已出现明显的以大纤维为主的神经变性;第14天时,有髓纤维密度显著减少,已可见再生纤维;冷损伤后第21天,坐骨神经已经有明显的再生,小直径的有髓纤维增多.冷损伤后第14天对DRG神经元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96个基因表达差异达2倍以上(P<0.05),均上调.其功能涉及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凋亡的调节、细胞黏附因子、免疫和炎性反应、神经再生相关、疼痛、细胞骨架、离子通道类、神经递质及受体等.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冷损伤和修复是由大量的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应用基因芯片是全面揭示其分子机制的有效方法.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