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钻驱动技术在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中的应用效果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2019)

引用 0|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钻驱动技术与徒手技术在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2月-2019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9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10 ~72岁,平均44.6岁.均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14例采用电钻驱动制备钉道(电钻组),15例采用徒手制备钉道(徒手组).电钻组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2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8枚;徒手组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3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30枚.比较两组双侧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至全部螺钉拧入所耗费手术时间(钉道制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三维CT观察寰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在位率、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平均21个月.电钻组寰、枢椎钉道制备时间均短于徒手组[(8.8±4.2)min:(16.5±9.7)min、(4.1±1.2)min:(6.1±3.2) min](P<0.05).电钻组与徒手组术中出血量比较[(54.2±32.0)ml:(58.0 ±28.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钻组寰椎螺钉穿出率为0,完全在位率为96% (27/28),位置良好率为100%(28/28),优于徒手组的23%(7/30)、73%(22/30)、73% (22/30) (P <0.05).电钻组枢椎螺钉穿出率为4%(1/28),完全在位率为82%(23/28),位置良好率为96%(27/28),与徒手组[10%(3/30)、70%(21/30)、93% (28/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小脑梗死、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不愈合等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和VAS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寰枢椎骨折脱位,电钻驱动较传统徒手方式能明显缩短寰枢椎后路钉道制备时间,提高寰椎的置钉准确性.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