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消化道穿孔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19)

引用 0|浏览5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65例经手术证实的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2例;早产儿45例,足月儿20例;胃穿孔7例,小肠穿孔34例,结肠穿孔23例,胆道穿孔1例;临床表现以腹胀和气腹为主.结果 本组胃穿孔发病时间多在出生后5d内;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部位主要在小肠(29例,64.4%),病因主要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6例,57.8%),其次是先天性巨结肠症(5例,11.1%)和特发性肠穿孔(4例,8.9%);足月儿主要发生在结肠(11例,55.0%),病因主要是先天性巨结肠症(4例,20.0%)和胃壁肌层缺损(4例,20.0%),其次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15.0%).正常出生体重和低出生体重患儿在胃穿孔、小肠穿孔、结肠穿孔三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穿孔患儿术前pH值(7.31±0.10)明显低于结肠穿孔患儿(7.38±0.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穿孔患儿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7.6±31.2)g/L明显低于胃穿孔患儿(161.1±32.9)g/L和小肠穿孔患儿(137.8±34.5)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术前乳酸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4例(6.2%),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穿孔部位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例存活患儿中,出现切口感染8例(13.1%).结论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以早产男孩多见.早产儿穿孔部位多位于小肠,病因以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主;足月儿穿孔部位多位于结肠,病因以先天性巨结肠症和胃壁肌层缺损为主.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经积极、及时、正规治疗后可获得良好预后.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