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

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9)

引用 6|浏览55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分析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原因.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74例,其中男36例,女38例,年龄18~75(40.5±6.5)岁.按内耳磁共振成像(MRI)结果分为内耳出血(IEH)和非IEH(NIEH)组,比较两组患者耳聋、眩晕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IEH组26例,耳聋与眩晕同时发生22例(84.6%),患侧半规管功能、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异常均26例(100%),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10例(38.5%).治疗后14d总有效率19.2%(5/26);治疗后180 d失平衡11例(42.3%),患侧半规管功能、C-VEMP、O-VEMP异常率分别为69.2%(18/26)、53.8%(14/26)、57.7%(15/26),听阈改善值为(28.6±9.7)dB.NIEH组48例,耳聋与眩晕同时发生25例(52.1%),患侧半规管功能、C-VEMP、O-VEMP异常分别为37例(77.1%)、34例(70.8%)、26例(54.2%),BPPV 6例(12.5%),治疗后14d总有效率52.1%(25/48);治疗后180d失平衡8例(16.7%),患侧半规管功能、C-VEMP、O-VEMP异常率分别为31.2%(15/48)、25.0%(12/48)、20.8%(10/48),听阈改善值为(42.5±10.3)dB.两组患者耳聋与眩晕同时发生率、患侧前庭功能异常率、BPPV发生率、治疗后14d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EH组前庭、耳蜗功能损害重于NIEH组.治疗后180 d,两组患侧前庭功能异常率、失平衡率、听阈改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IEH组前庭、耳蜗功能恢复优于IEH组.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可出现前庭、耳蜗功能损害,病因不同可出现不同临床特征及预后.内耳出血所致前庭、耳蜗功能损害更严重,恢复效果差.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Hearing loss, sudden,Inner ear hemorrhag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estibular function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