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例下咽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2018)

引用 3|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调强放射治疗是下咽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所以颈部预防照射是根治性放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分析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临床靶区的勾画.方法 收集2013-01-01-2017-04-30山东省肿瘤医院初诊的下咽癌患者81例.入组患者经电子喉镜以及头颈部CT检查确诊,根据CT诊断标准判断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浸润的关系.根据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淋巴结转移度.结果41例患者接受颈淋巴结清除,33例(80.5%)出现淋巴结转移,共清除964枚,转移癌139枚,转移度14.4%;其中同侧颈部清除800枚,癌转移131枚,转移度16.4%;对侧颈部清除164枚,癌转移8枚,转移度4.9%.另有40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下咽癌,经CT诊断有34例(85.0%)出现淋巴结转移,ⅡA、ⅡB、Ⅲ、Ⅳ、Ⅴ、Ⅵ、Ⅶ(咽后)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5%、50.0%、57.5%、20.0%、7.5%、20.0%和12.5%,其中同侧颈部转移率分别为60.0%、42.5%、57.5%、20.0%、7.5%、15.0% 和7.5%,对侧颈部转移率分别为17.5%、7.5%、7.5%、0、0、5.0%和5.0%.咽后壁肿瘤或受侵与Ⅶ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58,P<0.001;环后区或食管入口受侵与Ⅵ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412,0.444,均P<0.001;双侧梨状窝受侵以及咽后壁肿瘤均与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577,0.433,均P<0.001.结论下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以ⅡA、Ⅲ、ⅡB区常见,Ⅳ、Ⅵ和Ⅶ区转移也不能被忽视,Ⅴ区转移较少见,未见Ⅰ区转移.对侧颈部转移风险较同侧下降,但仍以Ⅱ区转移常见.下咽癌淋巴引流区临床靶区的勾画需要考虑到原发肿瘤部位及浸润范围来确定.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