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PR实现对乳腺癌在化疗中氧分压变化的监测及其机制的探讨

Tumori(2014)

引用 2|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人乳腺癌MCF-7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肿瘤化疗中组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值的变化,并初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方法:将人乳腺癌MCF-7细胞接种于BALB/c-nu/nu裸小鼠建立移植瘤模型,同时将Lipc探针植入肿瘤组织,通过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技术检测肿瘤生长时肿瘤组织中PO2的水平.于监测的第4周开始腹腔注射多柔比星(doxorubicin,ADM),通过EPR持续监测化疗期间肿瘤组织中PO2的变化规律;并于化疗后的第4天时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线粒体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肿瘤组织在化疗前后肿瘤局部血流量(regional blood flow,RBF)的变化情况.结果:EPR对肿瘤中PO2的持续监测发现,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其组织中的PO2逐步升高,至第4周时PO2形成峰值,随后逐步下降.化疗后肿瘤组织中的PO2至给药后第4天时达峰值水平,随后PO2逐步降低.对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活性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后肿瘤组织中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均较化疗前显著下降.肿瘤RBF监测结果提示,化疗后初期的肿瘤RBF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但化疗中后期的RBF较化疗前显著减少.结论:EPR氧测定技术实现了对实体瘤化疗时组织微环境PO2的持续监测,ADM对肿瘤组织中线粒体活性和RBF的改变可能是影响PO2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