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菌移植及其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

Journal of Colorectal & Anal Surgery(2019)

引用 2|浏览19
暂无评分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弥散分布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好发于乙状结肠与直肠的复杂疾病[1-2],临床以腹痛、腹泻及黏液血样便为主要特征.UC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是复杂的,包括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和微生物的影响.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改变、个体遗传易感性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均与UC发病相关[3],在我国,UC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4],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5],该病好发于15~ 45岁,无明显的性别差异[6].其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如肠道菌群失调、局部肠道免疫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及肠黏膜屏障损伤等[3].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关疾病的名称,但“肠澼”、“泄泻”、“肠风”等都与本疾病相似[7].中医认为,该病是由湿热、气滞、脾失健运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和感受外邪.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