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局灶性缺血模型介入溶栓的初步研究

Zhonghua er bi yan hou ke za zhi(2003)

引用 0|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对耳蜗局灶性缺血动物模型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豚鼠分为造模组、介入溶栓组(A组)、静脉溶栓组(B组)及相应的2组盐水对照组(A1、B1组).均用光化学法诱导左侧耳蜗第二回外侧壁1.2 mm×1.0 mm范围内形成微血栓,30 min后A组通过经左锁骨下动脉置于椎动脉起始部的导管向左侧椎基底动脉内推注尿激酶(urokinase,UK),总量为7×104 U/kg,用微量泵维持其推注时间为100 min;B组通过左颈外静脉推注UK,用量用法同A组.连续监测动物耳蜗血流与耳蜗电图动作电位阈值的变化,并观察各组动物光化学诱导后3 h的耳蜗血管纹铺片和基底膜铺片.结果 A、B组观察时间内与造模组和A1、B1组相比,耳蜗血流、动作电位阈值及毛细胞坏死的情况均得到改善.在给UK后50 min,A组的动作电位阈移值低于B组(P=0.025),这种差异保持了30 min.溶栓治疗80~90 min,A组的耳蜗血流出现下降的趋势,动作电位阈值也有增高的趋势.结论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对于耳蜗局灶性血栓都有疗效;介入溶栓在溶栓早期的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