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梯岭隧址区岩溶不良地质特征及隧道涌水量评价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orld(2007)

引用 0|浏览5
暂无评分
摘要
石梯岭隧址区岩溶不良地质形态多、规模大。落水洞数量多,主要沿侯坪洞地下河呈线状或带状分布。胡家谷地规模大,其周边岩溶不良地质发育。溶洞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有长达298.5m,深约38m的千供岩溶洞,也有不足10m的小溶洞。落水洞、溶洞和地下河主要分布在佘田桥组(D3s)的隐晶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中,岩性是各种岩溶形态的主控因素。在所有的岩溶形态中,千供岩溶洞和侯坪洞地下河可能会对拟建的公路路基和石梯岭隧道产生影响,在公路的设计、施工中需作注意和防护。用大气降水入渗法估算石梯岭隧道涌水量为6708(m3·d-1)。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