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珠江口TCBS和EMB类群细菌动态监测(1999~2002)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7)

引用 2|浏览6
暂无评分
摘要
报道1999~2002年对南海珠江口(21°50′~22°50′N,113°20′~114°50′E)26个站点的动态监测结果:(1)TCBS类群包括37%I类(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5%Ⅱ类(副溶血弧菌)和58%Ⅲ类(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埃尔托型,溶藻弧菌);EMB类群包括14%Ⅳ类(变形菌属、沙门氏菌属或志贺氏菌属),50%V类(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哈夫尼氏菌属、沙雷氏菌属)和36%Ⅵ类(大肠杆菌);(2)26个站点之间的年平均CFU值差异显著.各站点的TCBS类群数量多而EMB类群数量少,表明TCBS类群为土著优势,而EMB类群主要来自陆源性污染;(3)26个站点被聚类为四大类别,不完全吻合其实际地理位置邻近关系,提示人为干扰活动影响超越自然地理隔离效应.站点G(万山群岛)和H(担杆岛)同属最靠近外海的孤立站点,却被划分为不同类别.H站点TCBS类群数量最高(3.7±2.6×104CFU/cm3),G站点是天然养殖区,EMB类群数量最高(9.5±6.6×103CFU/cm3),表明养殖区域陆源性EMB类群污染突出;(4)TCBS与EMB类群的月平均CFU值变化趋势相似,呈现年度周期性和季节周期性波动;(5)珠江口可以分为南、北部区域.南部区域的陆源性EMB类群污染严重,综合反映了来自珠江口水网系的高通量排放污染,养殖区域的自身污染,及其养殖活动对陆源性污染菌群的规模化"原位扩增"效应.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pathogenic bacteria,EMB group,costal survey,Zhujiang River Estuary,TCBS group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