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山地农耕区小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与寄生蚤关系

Acta Parasitology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2022)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云南西南部山区广泛存在家鼠型鼠疫疫源地,为了解该区域山地农耕区小兽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寄生蚤之间关系,本文以滇西南的耿马、临沧、陇川、龙陵、盈江、梁河、腾冲和云龙8县(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对各县(市)多个乡镇的农耕区进行小兽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小兽和蚤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就当地小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蚤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1)共捕获小兽7科19属35种共2 890只,采获小兽体表寄生蚤6科16属27种共2 840只.两者科、属和种不同阶元丰富度之间对比后可以看出,宿主小兽科、属和种的丰富度均较寄生蚤类的丰富度高一些,他们之间的差距并随着科、属至种的分类阶元变小而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2)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条件的差异,各县(市)样区小兽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不同,其中,最高为临沧24种,其次腾冲和云龙各20种,最低为耿马仅8种.此外,各县(市)小兽的优势种及其相对多度也不尽相同,其中,黄胸鼠是耿马(69.51%)、陇川(52.18%)、龙陵(43.36%)和梁河(34.03%)的优势种;斑胸鼠(53.21%)、滇绒鼠(20.48%)、锡金小鼠(23.10%)、屋顶鼠(30.29%)分别为盈江、临沧、腾冲和云龙数量上的优势种;而其余物种的多度相对较少或很少.(3)小兽物种丰富度(y多样性)总体的变化趋势呈现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步降低的分布特征.(4)小兽的Cody指数(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最高点位于海拔C~D带(2 000~2 500 m).而Sorenson指数随海拔增高呈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最高点位于A~B带(800~1 500 m).它显示了高寒层(海拔2 500 m以上)暖温带气候类型农耕区小兽群落、物种和区系的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5)小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以临沧、腾冲和云龙3县市较高,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530、2.5345和2.377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33、0.8460和0.7935,而生态优势度指数都相对较低,分别为0.1061、0.1041和0.1445,优势种多度分别为20.48、23.10和30.29;与此相反,耿马县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物种多样性指数(0.8879)和均匀度指数(0.4270)亦最低,而生态优势度(0.5369)和优势种的多度(69.51)最高.相关分析显示:小兽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态优势度和优势种多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该区域小兽优势种的组成及其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主导了小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区,他们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当地不同气温层农耕区的构成相一致.反映了海拔高度、气候环境条件和耕作区类型对小兽物种、群落的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7)小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而寄生蚤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但两者的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海拔增高和气候环境变化,总体呈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8个县(市)样区小兽与寄生蚤类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相关分析显示:小兽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与蚤类丰富度之间极显著相关,说明当地小兽与寄生蚤之间明显存在着协同进化与共存的关系;但是,小兽与寄生蚤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也反映出两者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