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微创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2021)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四种不同微创方法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35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四组:经内镜下支架引流组(A组)、单纯PTCD术组(B组)、经皮肝胆管支架植入术组(C组)、经皮肝胆管支架联合125 I粒子植入组(D组).分析比较四组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高位和低位胆道梗阻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术前相比,四组术后1周的TBiL、DBiL、ALT等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A组的低位胆道梗阻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的中位数(第一四分位、第三四分位)分别为9.0(7.0,12.2)、10.5(9.0,14.0),高于高位胆道梗阻的8.0(4.0,11.0)、9.0(6.0,12.0),P均<0.05;D组的低位胆道梗阻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的中位数(第一四分位、第三四分位)分别为12.0(7.5,14.0)、13.0(8.5,15.0),高于C组的8.0(7.0,9.0)、9.0(8.0,10.0),P均<0.05;B组的通畅时间及生存期最短,对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内镜下支架引流术在处理低位胆道梗阻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处理高位胆道梗阻时,无论是经内镜还是经PTCD途径或联合局部放疗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