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大息肉的癌变风险分析

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 =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2018)

引用 4|浏览17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大息肉(直径≥10 mm)发生癌变的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7例)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11例)两家中心肠镜检查发现的直径≥10 mm、病理符合结直肠息肉的418例结直肠大息肉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息肉大小、部位、是否多发、术后病理和随访信息等,分析其与癌变的关系,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发性息肉患者若术后病理提示全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选择直径最大的一枚息肉进入模型;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选择直径最大的一枚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进入模型).本研究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定义为癌变.结果 418例患者中男278例(66.5%),女140例(33.5%),年龄15~87(58.7±10.2)岁.其中398例患者经内镜下切除息肉456枚,有142例(150枚)发生癌变,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34枚和黏膜内癌16枚;20例患者在内镜治疗时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转外科手术治疗,切除息肉20枚,组织学检查均发现浸润性癌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40.5%(150/370)比25.0%(12/48),χ2=4.323,P=0.041]、多发息肉[77.5%(31/40)比34.7%(131/378),χ2=12.900,P=0.001]、息肉位于直肠[59.0%(36/61)比32.3%(134/415),χ2=22.736,P=0.000]、直径≥31 mm[74.1%(20/27)比33.4%(150/449),χ2=36.493,P=0.000]以及病理分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67.4%(120/178)比16.8%(50/298),χ2=71.810,P=0.000]患者癌变率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50岁(OR=2.473,95%CI:1.209~5.058,P=0.013)、多发息肉(OR=2.472,95%CI:1.300~4.702,P=0.006)、息肉位置位于直肠(OR=1.253,95%CI:1.091~1.439,P=0.001)及息肉直径≥31 mm(OR=1.500,95%CI:1.196~1.881,P=0.000)为本组患者结直肠大息肉发生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随访时间(9.6±4.2)个月,86例(20.5%)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出现复发性腺瘤,均经结肠镜息肉切除术成功摘除;有2例(0.5%)内镜下切除后6个月发现肠癌,首次息肉切除后的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均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及化疗,目前仍生存.全组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患者死亡.结论 年龄≥50岁、多发大息肉、位于直肠的息肉以及直径≥31 mm的结直肠大息肉癌变风险更高,建议重点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必要时选择合理的内镜治疗方式进行治愈性切除.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