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s: 391
Jian Lv(吕建)
Professor
Sign in to view more

Ego Network
D-Core
Research Interests
Author Statistics
Experience
Sign in to view more
Education
Sign in to view more
Bio
吕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男,汉族,1960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山东荣成,1984年参加工作,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获博士学位。1984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2018年1月任南京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软件方法学研究,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网构软件方法学和新型软件平台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提出了一种具有模型裂变能力的形式化开发方法,其数据分解新机制可用于大型程序开发的复杂性控制。研究了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的范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方法学,探索了面向Internet软件方法学研究的新途径。发展了开放环境下的软件协同技术,主持研制了新型软件协同平台,可为开放、动态、多变环境下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提供支撑。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双一流”建设、学科规划与建设和审计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法制办公室。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获博士学位。1984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2018年1月任南京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软件方法学研究,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网构软件方法学和新型软件平台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提出了一种具有模型裂变能力的形式化开发方法,其数据分解新机制可用于大型程序开发的复杂性控制。研究了开放环境下软件系统的范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方法学,探索了面向Internet软件方法学研究的新途径。发展了开放环境下的软件协同技术,主持研制了新型软件协同平台,可为开放、动态、多变环境下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提供支撑。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双一流”建设、学科规划与建设和审计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法制办公室。
Papers262 papers
Sort
By YearBy Ci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no. 1 (2020): 106-123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no. 6 (2020): 2461-2484
Journal of Computer Languages, (2019): 241-260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5 (2019): 942-956
EIBibtex
2019 IEE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nalysis, Evolution and Reengineering (SANER), pp.355-365, (2019)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pp.1-1, (2019)
Cited by2Bibtex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am Comprehension, pp.369-379, (2019)
ESEC/SIGSOFT FSE, pp.15-25, (2018)
asia pacific symposium on internetware, pp.11,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18)
Bibtex
ICDM, pp.607-616, (2018)
ICSME, pp.323-333, (2018)
ECOOP, pp.19:1-19:28, (2018)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2018): 82-99
ASE, pp.225-235, (2018)
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Interactive, Mobile, Wearab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no. 1 (2018): 1-30
ACM Trans. Internet Techn., no. 2 (2018): 20:1-20:37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no. 5 (2018): 050103:1-050103:20
View All